晚期胃癌营养缺乏症中医理论分析及回顾性研究
作者:祁烁
工作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摘要] 目的:通过文献检索及回顾性分析,探讨晚期胃癌营养缺乏症患者中医理论、证素分析及观察指标。方法:将80例晚期胃癌营养缺乏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行证素、证型及营养观察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晚期胃癌营养缺乏症患者证素分布为气虚(82.50%)、痰湿(65%)、瘀血(65%)、(46.25%)、阴虚(17.50%)、阳虚(12.50%)、气滞(3.75%)。[结论]:晚期胃癌营养缺乏症在中医当属“虚劳”范畴,病性属本虚标实,主要证素为气虚、血瘀、痰湿、血虚,中医药食同源理论干预晚期胃癌营养缺乏症应以扶正补虚为主;可以BMI、%IBW、ALB为营养缺乏症诊断指标,可以ABW、IBW、BMI、%IBW、TP、ALB、HGB为观察指标。
[关键词]:胃癌;营养缺乏症;中医证素
胃癌患者随着病情的进展,多会出现营养缺乏症,营养状况进行性下降,最终形成恶病质。目前认为:胃癌是由于饮食不节、七情失调、劳倦内伤及外来毒邪入侵等原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形成食积、气滞、血瘀、痰凝、邪毒壅聚等病理性改变,最终形成癌肿。营养缺乏症多因癌肿耗伤脏腑气血阴阳所致,故在癌症的终末期往往伴随虚劳,即癌症恶病质的发生。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分析晚期胃癌营养缺乏症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与营养观察指标的相关性,制定中医药食同源干预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通过信息检索系统检索2009年至2013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住院胃癌患者共286例,其中男性223例,女性63例。以同时符合以下三项标准者纳入本研究:参照2013年卫计委《胃癌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制定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NCCN胃癌指南》分期标准中属于Ⅳ期;参照《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指南》及文献分析确定营养缺乏症诊断标准:①BMI<18.5;②%IBW1≤90%;③血清白蛋白≤35g/L;④血红蛋白<11g/dl;符合以上任意一项者诊断为营养缺乏。
1.2研究方法
根据入选标准共纳入晚期胃癌营养缺乏症病案80例,以ABW、IBW、BMI、%IBW、ALB、HGB为营养观察指标,以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痰湿、血瘀、气滞为主要观察证素,观察晚期胃癌营养缺乏症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中医证素与营养观察指标间相关性、中医证素间相关性。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统计,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2.1 基本资料
(1)80例病案中男性64例,女性16例;男女比例为4:1。
(2)年龄、身高、实际体重(ABW)、理想体重(IBW)、实际体重与理想体重比(%IBW)、BMI指数、TP、ALB、HGB基线资料。
2.2 证素分布
晚期胃癌营养缺乏症患者中气虚(82.50%)、痰湿(65%)、瘀血(65%)三个证素的出现率最高,其次依次为血虚(46.25%)、阴虚(17.50%)、阳虚(12.50%)、气滞(3.75%)。
2.3 证型分布
本研究中将80例晚期胃癌营养缺乏症病案七大证素进行分析显示:根据病案实际情况进行组合共25个证型,其中脾胃气虚、痰瘀互阻证发生率最高(18%),气血两虚、痰瘀互阻证发生率其次(16%),气血两虚证发生率位于第三位(13%)。
2.4 证素与观测指标相关性
将ABW、IBW、BMI、%IBW、TP、ALB、HGB与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气虚、阴虚、阳虚、瘀血与以上指标无相关性;血虚与ABW、BMI、%IBW、HGB具有相关性;痰湿与BMI具有相关性;气滞与BMI、%IBW具有相关性,但由于气滞证素发生次数仅为3次,因此考虑气滞与以上指标相关性为误差可能性不除外。
3 讨论
胃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我国胃癌发病率为恶性肿瘤第3位,晚期胃癌营养缺乏症是临床常见营养缺乏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影响放化疗等治疗的实施。西医学对晚期胃癌营养缺乏状态干预手段有限、干预时机相对滞后。本研究以晚期胃癌营养缺乏症患者为回顾性观察人群,拟通过证素分析为中医药干预营养缺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①气虚证素出现率最高,符合中医学对于晚期胃癌营养缺乏症(即恶病质状态)病因病机的认识。晚期胃癌营养缺乏症,或至晚期而成恶病质,是正气渐虚、邪气渐盛的动态过程。
②气虚、痰湿、瘀血出现率最高,符合中医学对于晚期胃癌营养缺乏症患者虚实夹杂病性的认识;同时与我科既往研究中胃癌证素出现率前三位相吻合。古籍记载如朱丹溪《局方发挥》:“自气成积,自积成痰”是指由气虚或气滞而成积病,积病日久可生顽痰。何梦瑶在《医碥》书中论述痰邪致积病时指出:“有气化之津液,有饮食之津液。胃者,津液之海也,故痰聚焉。积久聚多,随脾胃之气以四讫,则流溢于胃肠之外,躯壳之中,经络为之壅塞,皮肉为之麻木.甚至结成窠囊,牢不可破,其患同不一矣……”表明痰阻脉络,血行不畅,而生瘀血,痰瘀互阻而成肿瘤。
无论中医古籍或是现代医家,均认为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正邪交争的过程。胃癌早期正气充盛,邪气亦盛,正邪交争,病性呈现邪盛正不虚的状态;病至中期,随着疾病进展,正邪相争,正不胜邪,或因正气耗散、后天失养,或因邪气渐盛、耗伤正气,或因手术、放化疗等大伤正气,而致正气渐虚,邪气更盛,呈现本渐虚、标渐实的本虚证候;病至晚期,正气大虚,不能驱邪外出,则邪气内侵,更伤正气,呈现本虚标实的虚实夹杂证候。晚期胃癌营养缺乏症患者多属病至晚期者,正气已大虚,邪气内盛而逐渐胶结于内。
胃癌中医称为胃积,积者,即所谓痰瘀互结也。因此胃癌发生发展的邪实动态即为痰湿、血瘀证素的逐渐累积,因此晚期胃癌营养缺乏症之邪当为痰湿、血瘀,本研究结果与中医学古籍分析相吻合。
③与我科既往对胃癌证素的文献荟萃分析[1]对比:本研究中气滞证素发生率明显减低(3.75%:37.5%);血虚证素发生率略增高。
前已述及,胃癌病位在胃、脾,涉及肝、肾。肝主枢机,肝气调畅则百气得通。早中期患者正气渐虚,而邪实亦盛,痰瘀阻滞而致气机不畅,生为气滞;肝属木、脾属土,木郁克土,胃癌患者脾土先虚,土壅木郁,更生气滞;而晚期胃癌营养缺乏症患者正气大虚,气虚为著,邪气以痰瘀为著,则气滞之象易被掩盖,因而临症所见气滞之证少见。
脾胃乃为后天之本,脾胃先伤,后天失养,运化无力,胃不能受纳水谷,脾不得运化水谷精微濡养四肢、化骨生髓。随疾病进展而正气耗散,气血暗耗,生化乏源,则随病程进展而血虚之证素亦趋显著。
综上所述:晚期胃癌营养缺乏症在中医当属“虚劳”范畴,病性属本虚标实,主要证素为气虚、血瘀、痰湿、血虚,中医药食同源理论干预晚期胃癌营养缺乏症应以扶正补虚为主;可以BMI、%IBW、ALB为营养缺乏症诊断指标,可以ABW、IBW、BMI、%IBW、TP、ALB、HGB为观察指标。
[参考文献]:
[1]王婧,田邵丹,陈信义. 胃癌中医证素探讨[J]. 天津中医药,2009,05:402-404.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外治法专业委员会 第二届国际学术年会暨首届中医... 查看》